比应用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应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应用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1、《电磁感应》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物理电磁学是由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和交流电五部分组成。其中电场,电路,磁场等相关知识是进一步认识电磁感应本质的基础,同时,电磁感应知识又是认识交变电流的起点,因此,《电磁感应》是电磁学中承上启下的一章,是电磁学中的重点。
2、教材的结构和特点
本章教材从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到进一步认识感应电动势大小,方向,最后是感应电动势在实际中的应用,全章以"磁通量的变化及变化率"为核心线索贯穿始终,结构非常严谨有序。另外,本章教材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多个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首先有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这恰好为达到 "新课标"要求的,学生要通过实验来探究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及感应电动势大小,方向所遵守的规律的目的。楞次定律就是俄国物理学家楞次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它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普遍适用的法则,因此,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中的重点和难点。
3、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教学大纲对楞次定律的知识要求是 "B"级。其次,楞次定律是一个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其语言表述时会有两方面困难:
(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直接表述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表述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
(2)学生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因此,楞次定律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楞次定律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不单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实验的结论和规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得出的,因此教学重心要从结论的学习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的学习,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方法的学习中。因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通过科学探究之后,使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依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具有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应的学习过程。例如,只有在物理实验中经历独立地收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而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引出概念,也不再是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楞次定律是来源于实验中的探究。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通过前几节的实验探究出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及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规律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进一步学习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应该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且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变单纯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小组的探究实验,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物理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按照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实验探究。达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法让学生自主确定,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证据让学生自己收集,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最后问题由学生自主解决"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型:实验探究式教学 新授课
五,教学用具:
1、计算机,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 灵敏电流计。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2、启发猜想,问题假设;
3、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评估交流,发现问题;
6、引导中介,深入探究;
7、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8、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9、基本练习,体验成功;
10、得出方法,灵活运用;
11、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1、评估交流,发现问题
感应电流方向
磁铁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B感和B铁方向关系
甲图
乙图
丙图
丁图
如图一所示,是以往授课时的表格,学生只是按要求直接填写。我想,怎么事先就知道表中要列一个"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怎么事先就知道要比较B感和B铁的方向的关系呢 学生会自发的想到吗,我以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于是,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设计成下面的表格,如图二所示。
感应电流方向
磁通量的变化
磁铁磁场方向
甲图
逆时针
增多
向下
乙图
顺时针
增多
向上
丙图
顺时针
减少
向下
丁图
逆时针
减少
向上
(图二)
2、引导中介,深入探究
当学生通过实验填写结果后,会发现,仅仅根据以上数据不能概括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的变化的关系,在学生苦思冥想,急于寻找方法的时候,这时,我适时点拨,可不可以找一个中介做一个桥 ……此处隐藏25696个字……情况。并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解释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着火的钠能不能用水来扑灭。同时解释“滴水生火”的原因。最后介绍钠的存在形式、工业制法和钠的用途。
(四)、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①首先是学生亲自操作钠与水在烧杯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使学生在亲身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②其次 ,改进实验装置,验证产物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和难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
五、板书展示
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 质软 熔点低 ρ水>ρNa>ρ煤油
二、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点燃
常温:4Na+O2 = 2Na2O 加热:2Na+O2 == Na2O2
2、与氯气反应
2Na+Cl2 = 2NaCl
3、与水反应
2Na+2H2O = 2NaOH+H2
三、应用
700℃~800℃
TiCl4 + 4Na ===== Ti + 4NaCl
比应用说课稿15【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属于按比例分配的内容,但教材并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易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二是如果引入,学生易问什么是比例?,这样,在学生刚引入比的概念时,又要去区分比例是什么?而忽视了比的概念,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从多角度思考,用比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探究,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通过汇报交流确定按两个班的人数比,也就是3:2分配比较合理。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分橘子,怎样分合理,来引入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是明确如何按3:2分配。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 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第二层是解决如何将具体个数按比例分配。这个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 小组合作。
(2) 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
具体的练习设计如下:
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
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
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50,用2千克药粉配置这样的药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3、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4、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
课后的练习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谈收获,回顾如何用比的意义进行问题的解决。